2024年,浙江省衢州市林业总产值预计突破600亿元、同比增长8%以上,农村居民人均林业收入增长突破8%。
衢州市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牵引,加快构建清晰完整的集体林产权价值实现机制,合理布局资源优化配置的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体系,着力拓宽山区林区强村富民渠道,推动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有机统一。
明晰集体林产权价值实现机制
衢州市稳妥推进经营权确权、赋权。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原有山林权证登记成果,以村、组为基本单元开展权籍调查,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,完善林权类不动产登记,目前全市已办理林地经营权证398本、面积8.36万亩。
以“三权分置”为基础,衢州市拓展集体林经营权权能,赋予林地经营权流转和融资担保权能,实行保护地役权、林下空间开发权、林业碳汇开发权等经营权分层赋能,提高经营主体生产预期。目前,全市林地规模流转面积超190万亩、占比突破55%。
衢州市有序推进林权收储、交易。搭建以国资为主体的林权收储共富平台,开展林权收储、抵押担保、林权评估等工作,以林业共富试点、国储林融资等项目,收储村集体通过入股、托管、合作等方式整合的集体林权,发展适度规模经营。依托“两山”合作社和农村产权交易与管理系统,搭建林权市场交易综合平台,拓展林权交易功能,集成提供林地资源分布、项目选地查询、交易信息发布、金融服务提供等增值服务。依托常山县“两山”林权交易平台,集体林权公开交易后最高溢价率达200%。
为进一步推进林权增值提效,衢州市发挥国资公司资源整合、运作管理优势,承接江山高标准油茶林基地、开化国储林等30余项涉林重大项目建设管理、开发运营,布局发展特色林业种植养殖、林下经济、森林康养等产业,打造水、电、路、设施用地等要素齐备的“四有+”林业标准地,提高林权流转价值。江山市峡口镇柴村村通过建设622亩油茶标准地吸引社会资本上山入林,实现村集体增收520多万元,流转单价较常规流转增长180%。
同时,衢州市探索和实践补充林地指标跨区域调剂,由国资公司对适宜恢复为优质林地的地类实施植被修复,既缓解全省林地占补平衡压力,又能通过交易获得资金用于支持山区林业发展。目前,全市已建立补充林地指标库5万余亩,与嘉兴、宁波等地区交易2000余亩。
布局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体系
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衢州市加快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,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衢州市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,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,推动特色林业产业规模化、集聚化发展,初步构建形成以竹木加工、油茶、林下经济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为主的“132”林业产业发展体系。
同时,制定出台激励政策,专项安排3000万元“支林”资金,与中国科学院、浙江大学等联建产业创新平台,布局建设精深加工产业园,推动强链、延链、补链。在龙游县高端笋竹精深加工产业园推广“竹山附近单分解—初级加工—精深加工”三级加工链条模式,鼓励引导仙鹤、欧派等本地龙头企业和双枪等行业链主型企业延长全竹利用产业链。
为促使传统林业加工业向现代林业产业发展,衢州市推进高标准基地数量、质量、生态“三位一体”建设,发展以节能宜机为主的现代设施林业。推进科技强林、机械强林,制定出台油茶、林下中草药等作业技术规范,组织开展林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基层林业人员培训,推广林业科技“四联”帮扶机制,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联合开展油茶采摘“机器换人”项目攻坚,提升林业生产标准化、专业化水平。
目前,全市依托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和“千村万元”林下经济帮扶工程,建立油茶高标准基地2.8万余亩、林下经济高标准基地3万余亩。每年开展林技培训2400人次以上。
衢州市有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34家、新型经营主体2200家。近年来,衢州市加快链主型龙头企业扶持壮大和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,引导发展势头好、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、家庭林场、林业大户等结成产业联合体,固化经营链条、共担经营风险、加快技术升级。市域一体打造“三衢味”“钱江源”等区域公用品牌,组团参加义乌森博会,举办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、音乐节等特色林产品推介活动,引入林业主题电视剧拍摄、直播带货等产品营销手段,实现特色林产品平均溢价22%。
创新山区林区共建共享模式
依托涉林产业项目实施,衢州市支持林业产业路、旅游路、资源路等集体林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林区发展条件。建立市场化、区域性林事服务中心,为林农和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等提供覆盖全程、综合配套、便捷高效的专业化社会服务。完善林业保险体系,创新开发油茶及茶叶低温气象指数险、毛竹价格指数险等特色保险,全市林特产品参保面积5.28万亩,总保额5000万元。
聚焦拓展村集体以林生财渠道,衢州市发起“乡村合伙人”计划,招募新农人、新头雁回乡打造共富工坊,构建“新农人引领+集体入股+百姓受益”新模式,壮大村集体经济、带动林农增收。常山县芳村镇7名能人回乡运营的共富工坊,带动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9万元,600户林农年均增收2万元。
同时,推广产业订单销售模式,鼓励林业企业与村集体建立稳定销售关系,带动林农收入持续稳定增长。开化县引入五养堂、同仁堂、康恩贝等制药企业加盟,与村集体建立包种植、包技术、包销路“三包”派单机制,年包收订单超5500万元。
衢州市围绕流转林地建立“企业+基地+村集体+林农”利益联结共同体,引导林农通过林地流转、就地就业、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增收,实现林农入有所获、干有所得、做有所值。常山县引入浙江恒寿堂柚果股份有限公司,按照“村集体固定收益+林农租金+林农就业+企业兜底经营”利益分配模式,合作共建1.2万亩香柚种植基地,目前村集体和林农年均固定收益达7.5%。开化县依托林发公司国储林项目,创新林地经营权“二次入股”模式,实现林农在获得林地保底租金收益基础上,增加股金、薪金收益,林农家庭年收入可较传统流转模式提高5倍。
(中国绿色时报 梅运田)
公众号 |
手机版 |
|
![]() |
![]() |